2016年5月9日星期一

2016年5月9日 - 10 億獎學金 不如用於本地生

這篇文章是我收到研訊學刊有感而發之作,至於完善學生資助計劃,則我在不同的場合有己說 N 片。

刊文請點擊以下網站:

https://www.thestandnews.com/society/10%E5%84%84%E7%8D%8E%E5%AD%B8%E9%87%91-%E4%B8%8D%E5%A6%82%E7%94%A8%E6%96%BC%E6%9C%AC%E5%9C%B0%E7%94%9F/

又到大學生畢業的季節,新鮮人到投身社會工作,在過去十多年的新入職工資,平均也只得$12,000港元。這個可悲又公開的事實,除了被權貴解讀為青年向上流機會不足以外,在銅板的另外一面,其實是香港的高等教育出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就是學科過於單一,重商主義非常濃厚,造成大學學系中「十個科目九個商」。從生產角度來說,就是同類產品在市場過多,那當然賣不了一個好價錢。

相反,香港的中學文憑考生也很無奈,因他們在大學聯招手冊看到的科目,還不過是快餐店中的「ABCDEF餐」。在職業訓練局也大開商科,密謀升格為大學的時候。年青人們想學日式拉麵、鑄鐵木工的機會也沒有。再看,梁振英今年的施政報告提出要預留10億給一帶一路國家的學生,來港升讀大學,又大搞變相重推國教的「膠」流團時。香港的年青人沒有心理不平衡就真的是其怪極了!

香港現時預備在大專升學的年青人,面對最大的問題是學科不足,引至畢業後發展機會狹少的問題。針對這個問題,政府又經常說鼓勵終生學習,那便應該以他山之石的思維,為年青人提供多一點出路空間。

我認為政府可以在研究生這一級,開放學生資助處申請。凡外地政府承認的大學學位,均可以根據本港的津助標準,為有意持續升學的年青人提供學費貸款及補貼。若學費超出本港津助標準,則申請者需自行處理。

這樣政府既可使用外地資源,為年青人提供更多學科選擇,亦可促成本地人才的多元化,要知道日本、新加坡、台灣、以至大陸很多優秀學科,是本港的大學沒有開設的,甚至是認為沒有論文產出,而刻意沒有開辦。再者,台灣與大陸的研究生學費不少是比香港平宜。我以大陸為例,中央部屬大學的博士研究生,一般學費至今仍是每年人民幣約$12,500。這個價錢對香港的學生來說,肯定是平易近人得多。香港的年青人更可透過學習經歷,與國際接軌。甚麼國民教育亦可以省點了!因為在學習的空間中,大家已經自然包容「欣賞」,那還用硬推銷嗎?

我們從研訊學刊《19882015港澳台人士報考內地研究生統計表》(下表)得知,在2003年七一大遊行的政治環境下,當年的報考人數是歷年第三高,達1073人。200607兩年中港融合較好的年份,報考人數創出歷年新高。達1106人及1087人。隨後人數一直下降至2015年的574人,這除了是中港矛盾的政治氣氛以外,更重要的是國內大學要與國際接軌,而收緊了收生標準。不過,就是因為有了符合「國際標準」的要求,考生的準備及質素反而有所提升,2015的考生中有355人獲得取錄,合格率是68.8%,是自開放港澳台人士報考以來的最高點。由於這個統一考試是以香港人為主,證明在政治再糟糕的情況下,只要有機會,而機會又是平等而公平的。香港的年青人還是比較務實的。


可能有既得利益集團會擔心,這種變相鼓勵研究生到境外升學的措施,會影響不少老師的飯碗。首先,我無意建議縮減資源,反而是我們一定要扭轉「碩士、博士工廠」的惡名,其次多出的資源,是可以變為空間,讓老師們有時間去作學術與學科發展。至於,為什麼建議不下放至本科生呢?一來香港的年青人,在面對中學升大專的重大轉變,香港的熟悉環境對他們的成長始終較為有利。其次,難道大家認為香港現時的資助大學學額很足夠嗎?那10億,不如率先投放在大學非商科本科生的學額開設吧!



相關報導(一):2016年6月8日文匯報A11
「一帶一路」獎學金改雙向 資助港生走出去每年12萬 
另撥款1.2億供境外交流

相關報導(二):2017年10月2日蘋果日報即時新聞


冠域商業經濟研究中心昨公佈香港教育藍圖研究2017
指香港出現6大教育問題,當中包括視職訓為次等教育及市場過度教育等。
朱家駿攝(蘋果日報)


冠域商業經濟研究中心昨公佈香港教育藍圖研究2017,指香港出現6大教育問題,
當中包括視職訓為次等教育及市場過度教育等。朱家駿攝(蘋果日報)

冠域商業經濟研究中心公佈香港教育藍圖研究2017,當中提出現時香港6大教育問題,包括小孩提早學習贏在起跑線錯誤觀念、幼稚園教師嚴重流失、視職訓為次等教育、市場出現過度教育(Over-education)問題等等。

該研究中心今年第3年撰寫相關研究報告,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表示,現時勞動市場出現「過度教育」問題,因過去10多年政府不斷量化寬鬆專上教育,令擁有大學學歷的勞工大幅增加,形成供過於求,令市場出現明顯學歷錯配,「有大學學歷但做緊大學程度以下嘅工作」。

對於特首林鄭月娥提出增加撥款資助學生修讀自資課程,會否認為是「幫倒忙」。東華學院商學院助理教授李伯珍表示,有關措施非「幫倒忙」,而是對「過度教育」問題沒有幫助,但承認有部份學生可能需要有關資助。

另外,根據跨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的調查,去年有7成香港僱主認為在填補公司空缺方面存在困難。關認為,政府應改革本地職業教育模式,可參考瑞士雙軌制和實地學習的職業教育,一改視職訓為次等教育觀念,強調要有效執行需有政府、商界和教育界合作。

同時,研究認為通識科考核方法側重議論文寫作,但此部份實與兩科核心語文科目考卷重叠,對於能力稍遜的學生或造成負擔。教育局應考慮調減通識教育科上堂時數和改變現行獨立專題探究習作為校內評核或短篇較短的專題報告或寫作,甚至取消為必修科,改為選修科。

他又指,建議為幼稚園教師引入幼師薪級表,與小學教師薪酬掛勾,以增加人才和教育質素。而有關研究報告已提交政府,本周五會與財政司司長會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