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5日星期四

2016年6月22日經濟日報A33 - 領展「佳績」 恐釀官民大衝突


網址及刊文:
http://paper.hket.com/article/1449502/

「領展」即前身領匯房地產投資信託公司,自2004年上市接近12年,擁有1,100萬平方呎零售物業、總樓面面積約81.6萬平方呎辦公室物業、約76,000個泊車位,覆蓋全港超過200條公共屋邨,成為全港其中一所最大的商場發展公司。

「交給市場」 傾斜大企變事實
截至2016331,領展的投資物業組合估值達到1,606.72億港元,較2015331增加16.1%。如果我們單從一所商業上市公司的成績作分析,領展的表現可謂相當亮麗,但若從公共行政的角度作評價,領展有可能是下一場政府與市民爆發大型衝突的戰場。

早在港英殖民管治的後期,政府的運作已引入市場操作模式,以改善政府架構過於龐大,施政緩慢及浪費資源的陋習。競價投標,衡功量值的名詞亦是由當時開始興起。至於深層次的原因,就是自中英談判之後,英國政府很清楚地知道香港回歸大陸是必然的事實,所以港英殖民政府既無力,又不欲製造一個大有為政府,以免日後難以脫身,所以便借市場之名,行華麗轉身之實。

「交給市場」之說,在回歸前後仍然方興未艾。亞洲金融風暴之後,董建華政府仍然奉之為金科玉律。加上他商人的背景,把整個特區政府雷同私人公司看待。為解決當年房委會有可能入不敷支,便決定分拆旗下部分零售物業及停車場,在2004年以信託基金的形式上市集資。

董建華當時仍堅稱:「領匯上市是為了香港整體的長遠利益。」很可惜,領展上市10多年後,市民尤其是公屋居民,非但感受不到有任何利益可言,更甚有極為強列的被剝奪感。

根據「領匯監察」2015721所發布的調查顯示,領匯上市10周年後,連鎖商店的總店舖數量高達76%。即當年不少學者指出領匯最終只會向大集團傾斜,變成了事實。特區政府回歸快要20年,迄今仍然未分得清楚甚麼是市場行為?甚麼是政府不能推卸的責任。董建華一度是最接近中央之男,應該深諳國情,以國家為鑑。

上世紀90年代,朱鎔基時任國務院總理,國家大幅度進行國企改革,成效當然是今天不少國企,已經開始可以與國際大型財團爭一日之長短,但後遺症至今仍無法完全解決的是,國企本身就不是一所單純的企業,而是有福利成分在內。「國有企業」中的「國有」是指國家持有,具公權力的政府行為,既然有公權力的運用,又怎可能是變成「交給市場」的商業行為呢?

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當年馬鞍山鋼鐵(馬鋼)來港上市,公眾才發現馬鋼原來是一個養活幾十萬人的小區,當中除了鋼鐵業務之外,還有自己的學校、醫院,甚至公安系統與軍隊。馬鋼在「交給市場」之前,若不把這些福利成分好好安頓,將必然成為一個社會動亂的大炸彈。總的來說,馬鋼算是成功了。

鑑台殯儀 政府行為拼出質素
筆者再舉一例,香港的殯葬服務一直被人指市場壟斷,先人出殯動輒二、三十日以上,這除了是食環署的火化爐不足外,更重要是政府把整個生死大事交給市場。香港市民根本就「肉隨砧板上」。反觀台灣,各市都有,亦只有市立殯儀館,冰櫃、火化爐的租用情況與價錢,市民完全可以在網絡上查看。政府只有把殯葬禮儀服務這一項「交給市場」,各禮儀店拼的就只是服務質素。所以台灣一般大行之禮,只要一個星期便可以完成。相比香港,可以說是人道得多了。

兩地政府就是明白到有些政府行為是不可以假手市場,才沒有出現領展的糟糕情況。房委會的商場原先同樣是有福利成分,就是為低收入的公屋居民提供廉價的所需品。從前的房委會明白到公屋必然是政府行為,公屋商場可以適量,而非全部「交給市場」,便以相對低廉的租金招租,為基層市民提供生活所需,小店林立便成立公屋商場的特色。如今,公屋居民的基層本質並沒有明顯改變,但公屋商場卻成了大集團與領展純粹牟利的樂園,這種消費不起的怨念,在那麼小的一個社區中,根本就是動搖特區管治的巨型核彈。


根據基本法第107條,特區的財政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但這個說法並沒有排除短期赤字的可能性,如果當年董建華政府眼光放遠一點,沒有把領匯上市,今天便沒有考慮回購的必要。無奈除了回購,筆者也想不出其他可行方法。但願這沉重的代價,讓香港的「肉食者」認真地學習一下「政府行為」的奧義,切勿重蹈覆轍。

撰文:       
葉振東 中山大學政治學理論博士

後记:
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早上11:16分明報即時新聞
梁振英稱領展非發展商有獨特社會責任 指其花紅制度或有社會影響

2016年8月26日東方日報A18- 天耀邨露天劇場倡設墟市

2016年9月15日香港01 - 【運頭塘商戶】租金加七成 租約減一年 被逼遷東主斥「假選擇」
網址如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