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8日星期五

2016年7月7日經濟日報A25 - 醫委改革政治化 普選未落實惹禍

當權者要求我們信任特區政府時,那便要同時提出有甚麼機制可以讓我們表達信任與否。


網址及刊文:

立法會就《2016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簡稱醫委會改革的辯論,今日繼續在爭議聲中進行。

會議之前,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指出部分議員是基於政治考慮,不支持草案,希望他們基於公眾利益,而回心轉意。本質上,醫委會改革既是民生,亦是不少病人維權團體引頸以盼的大議題。即使今年正值立法會選舉,議員們亦不應成為攔路虎,否則極有可能造成民意反彈的反效果,影響選情。

憂特首操控醫委 行政壓過專業
但為何一項民生議題,仍會出現「政治考慮」,導致專業團體與政府出現對峙的局面?我們更應該問,在現行香港特區的政治體制之下,有沒有制度,可以讓議員及市民,不用以「政治」這把尺去作考慮呢?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醫委會其中一個重大的爭議點,就是28名委員中特首可以就一半委員進行任命。有醫學團體直指草案若能通過,特首在醫委會內的權力過大,造成「外行人領導內行人」的問題之外,特首更有可能藉着無法挑戰的任命權,操控醫委會,甚至是「行政壓過專業」。說穿了,就是我們對特首梁振英的不信任,以至他行使的一切行政權力,我們也不信任。

不過,若然時光可以倒流,我們又有沒有機會信任梁振英呢?我們便會發現在普選行政長官之前,制度上我們是沒有機會,客觀地表達市民對行政長官的信任程度。即不管中央官員如何請託香港市民相信特區政府依法施政,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藉公平投票 向代議者投信任票
代議政制的民主選舉制度,就是透過選舉,把市民手中的權力,交到議員,甚至元首的手中,代表市民行使公權力。這除了是一個權力轉移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市民透過普及而平等的投票,客觀地對代議人士作出了「信任投放」。所謂民無信不立,民意基礎的本質就是公眾信任。所以,實行普選的國家與地區,元首在行使行政任命權時,公民社會是不會對元首作出挑戰。

例如台灣的中央研究院,這所全台第一、世界知名的研究院,新任院長廖俊智的任命,曾經在台灣出現過一些爭議,但當蔡英文總統下達任命狀時,立法院、公眾以致輿論界普遍還是接受了。原因是蔡英文以689萬票當選總統,也代表了最少689萬名台灣公民對她是信任的。有了這個遊戲規則與客觀標準,信任的基礎便得以建立起來。

所以,在2014年政改爭議的後期,部分開明建制派人士力主「袋住先」,是知道中央讓香港市民一人一票選特首之後,便無法收回成命之外,更重要的是萬一行政長官低票當選,變相便反映了公眾對他的信任度不足,形成了公眾對權力的制約,迫使行政長官「好自為之」。而非現在行政長官的權力在行政主導之下,接近可以為所欲為。

港倘無普選 恐陷制度空轉失效
部分建制派人士會天真地認為今年立法會選舉,建制派若能大勝,市民透過對建制派表達信任,而建制派又支持特首施政,這個制度性缺陷仍是可以彌補的。這個明顯是自欺欺人的說法,因為所謂建制派大勝是包括傳統的功能組別議員,試問這堆議席選民人數只有大概24萬,即全港最少有97%市民仍是無法透過制度,對這個政權作出「信任投放」。問題的根本還是沒有解決。

因此,近日無論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還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均不約而同地提出,下屆政府需要盡快重啟政改討論,當中的考量,相信是要從制度上,以普及而平等的投票方式,表達市民對政府的信任程度;否則,光靠「你信我啦」這類口號,香港遲早會陷入制度失效,不能管治的政治空轉狀態。

「君權神授」 香港管治難寸進
中山大學政務學院院長肖濱教授曾經說過:「我們經常要香港的年輕人愛國愛港,如果愛國愛港是一種公民義務,我們便要同時提出甚麼是愛國愛港的公民權利,否則他們怎樣去愛?」同一道理,當權者要求我們信任特區政府時,那便要同時提出有甚麼機制可以讓我們表達信任與否。否則這不是癡人說夢,便是仍然停留在君權神授,毋庸置疑的封建思維,對香港的管治及內地民主化的發展均毫無益處。

撰文:        
葉振東 中山大學政治學理論博士

謝謝潘小濤的轉載分享,專頁如下:
https://www.facebook.com/%E6%BD%98%E5%B0%8F%E6%BF%A4-27743445015/?fref=ts

謝謝湛國揚兄的轉載分享,劍鳴社會學專頁如下: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