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星期三

2017年12月27日 - 內地便民新政,吸港人才北上雙贏


網址及刊文:http://linepost.hk/?uid=22011.0.0.0

特首林鄭月娥早前赴京述職時, 公布中央會就居住內地的港人提供三項便民措施。 當中包括: 在內地就業的港人, 將獲僱主提供住房公積金; 內地大學將會放寬容許香港研究人員申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亦會為香港學生設立就學獎學金等。

吸港資消化庫存, 兼解港樓困
上述的措施是否能夠讓香港市民感到中央的善意, 現在還是未知之數, 但從逆向思維的角度分析, 上述的措施, 其實是同一時間在解決內地現在面對的問題與需要。

首先中央容許在內地就業的香港人, 可以按照內地《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和相關政策的規定, 繳存住房公積金。 透過這條條例, 長駐內地工作的香港人, 可以利用住房公積金作住房貸款之用, 例如繳交首期; 而根據條例第二十四條(一)款註明: 「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可以提取職工住房公積金帳戶內的存儲餘額: 購買、 建造、 翻建、 大修自住住房的。

明顯這條條例的作用是希望透過政策, 令市民安居「置業」。 香港人對內地一線城市例如深圳、 上海的認識與生活習慣, 都非常了解。 無奈這些地方的房價並非一般白領以至中層管理的香港人能夠承擔的, 例如有內地數據指深圳去年樓價是一個中等收入家庭二十九年不吃不喝才能負擔得起, 故難以成為一般香港人考慮安居「置業」的地方。 剩下可以供香港人置業的地方, 大概也是珠三角的二線城市, 因為這些二線城市例如中山、 珠海, 除了交通便捷之外, 樓價相對還是便宜, 更重要的是, 這批城市在過去數十年大力發展房地產, 造成閒置住房愈來愈多。

根據國內多份傳媒的報道, 內地現時二線城市的住房空置率是 21.8% 三線城市是 23.2% 即每五個住房便有一所是「吉屋」。 這批閒置住房很多是發展商向銀行貸款興建, 若發展商無法有效銷售住房, 造成資金短缺, 必然最後便會動搖到整個金融體系。 因此, 現在中央對香港人開放的《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 除了解決香港人置業難的問題, 同時, 是以港資去消化這批已積存一段時間的閒置住房。

內地學府招港人, 拓國際視野
其次, 中央開放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讓香港學者可以參照內地學者待遇, 在內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申請研究項目。 這項建議對一眾流浪講師來說, 可以說是福音, 因為隨着香港的出生人口下跌, 香港高等院校的流浪講師愈來愈多, 他們的飯碗很多時是朝不保夕的合約制, 對教學質素與科研成果都有很大的影響。 若果他們願意轉換跑道, 正好配合了國情, 因為內地現時的政策就是要在從前的「211 工程、 985 工程」的基礎上打造「雙一流大學」(即一流大學院一流學科), 而「雙一流大學」的指標不僅是要躋身全球百大的行列, 而是前列。 因此, 這項便民措施正正是要補足內地學術界具國際視野的人才不足的問題。 當然香港的「本地薑」是否能夠與「長江學者」爭一日之長短, 那是另一個問題。

而教育部為香港學生設立港澳及華僑學生獎學金, 可以算是次便民措施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現時香港人報讀內地院校本科以上課程的平均學費是四萬至六萬人民幣, 若在新政策之下, 有可能與內地同胞睇齊至八千至二點五萬人民幣, 優惠非常明顯。

根據筆者的親身經驗, 凡有香港學生的院校, 學習氣氛通常比較活潑, 那麼這措施便可改善內地學生「學術一流、 轉數蝸牛」的情況。

所以, 面對任何新政策, 我們都應該有批判思維, 凡事都有兩面的, 不會純粹是利他主義。

原載: 《香港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