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3日星期二

2018年3月14日 - 錯判初選結果 泛民致命傷


網址及刊文:https://thestandnews.com/politics/%E9%8C%AF%E5%88%A4%E5%88%9D%E9%81%B8%E7%B5%90%E6%9E%9C-%E6%B3%9B%E6%B0%91%E8%87%B4%E5%91%BD%E5%82%B7/

2018311立法會補選塵埃落定,筆者相信是次結果令不少政界朋友、學者及政治評論員感到驚訝,並應該深切反思,我們對民意的掌握已經大不如前。
綜合選舉前各方消息,均認為非建制派在港島區可以穩勝、九龍西會慘勝,至於新界東卻很大機會落敗。不過結果出爐,卻是新界東在票數上可算是大勝,港島區只是慘勝,而九龍西的姚松炎更以2,419票之微落敗。這種估算落差,若延續到下一次補選,非建制派極有可能再次遭遇滑鐵盧。

首先,從民意掌握的策略作為分析,立法會的比例代表制,由於一直只需要少數得票便已經可以躋身議會,造成非建制參選人與選民之間,只要在小範圍之內,建立一種簡單的政治認同,便足以誘發投票行為而獲勝。這種有別於蛇齋餅糭的利益結合及廉價旅行團的組織動員,而基於意識形態的政治認同,是出於一種對民主、公義等的價值追求,屬於強價值判斷。當這種政治認同得到確立,參選人與選民的關係理論上是牢不可破,但實際上卻是這種理論上的預期,令非建制派在這次選舉中誤判民意。

早在非建制派進行初選之時,主辦方民主動力原估算有8,000人投票,結果卻是2.5萬人投票,較預期超出三倍,姚松炎的實體得票,個人更獨奪78.83%。表面上這是支持民主運動的朋友用腳進行了投票行為,但實際上只反映了相對激進民主派的認同,而不是整個非建制派的平均意向取樣。可惜這樣的初選結果卻已敲響了非建制派的喪鐘,麻痺了他們的選舉工程神經,令其從未如此以倍數計錯估民意,因而造成鬆懈,安心以為到補選時,支持非建制派的選票亦會按此比例有大幅增長,而對選情過分樂觀。當時,由於仍屬初選,大家可能仍然不會太過在意。但擴大到一次等同單議席、單票制的補選時,這種僅以初選票數結果而進行的得票投射,明顯是高估了投票率,構成了非常嚴重的致命傷。

其次,從選舉工程的議題塑造去分析,姚松炎空降九龍西,本身完全沒有地區樁腳,而需要向各非建制派「借將」。加上姚的地區工作本已不如鄭泳舜,而區內長者及貧窮人口眾多,他根本無法在短時間之內,以實際利益去吸引選民支持。因此製造強烈議題矛盾,如強烈的選民「被剝奪感」,應該是有效觸發選民切膚之痛,並會轉化成為投票行為的策略。

表面上看,姚松炎的選舉工程,雖然有打出「DQ牌」,但非建制派選民更為在意的,應該是立法會內,泛民的「分組點票否決權」。姚松炎沒有在這個重點上大做文章,反而更多的時間是受着非建制初選的後遺症影響,而要極努力維持所謂「非建制派團結性」,造成意見紛紜,難以突出「分組點票否決權」的關鍵單一議題;甚至在維繫表面團結下,造成敵我難分的局面,在各黨派有各自政治考量下,一定程度上出現被同路人拖後腿的情況。

我們從票數上分析深水埗區屬於民協的票倉,「南山、大坑東、大坑西」選區,姚松炎得票較2016年大跌19.4%、荔枝角南大跌16.4%及南昌西大跌14.4%。三區跌幅均比整體投票率為大,只要這三區的跌幅略為減少,已經足以讓姚松炎反敗為勝。

至於,本土派的選民看似沉默,卻在強政治認同及缺乏參選頭目的情況下,沒有證據證明出現了大規模「焦土、射落海」的情況,否則便難以解釋范國威為何多出了接近3萬票。因為選民在票站內是秘密投票的,個人可以根據個人理性選擇,投票支持較接近政治光譜的參選人。情況一如被DQ的前本土議員游蕙禎所言:「唔通叫人投鄭泳舜咩?」

勿論如何,建制派是次斬首行動意外地成功,進一步壓縮了激進反對派的生存空間,必定在下次選舉中乘勝追擊。而非建制派應該打着哀兵的旗號,在國歌法、預算案上盡力挑動社會矛盾,觸發更大的認同政治行為,才有機會在下次補選中得以扭轉劣勢。

眾所周知,在有民主選舉的地方中,權力從來都不是99.7%的囊中之物。選民是不會因為非建制派高呼「全取四席」便會出來投票。這個簡單的道理,非建制的朋友應該一早有所覺悟。

文章僅代表個人立場,原刊於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